金华市工人文化宫前身为金华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52年,开设了金华最早的健身房、茶室、溜冰场,举办金华最早的交谊舞比赛……在“老金华”的心目中,金华市工人文化宫一直引领着金华职工文化活动的潮流,创下了金华地区的多个“第一”,也承载了很多金华人的“第一次”:第一次声乐培训、第一次到健身房健美、第一次参加书画舞蹈培训……
几十年来,工人文化宫一直是金华地区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当时的“潮人聚集地”,也是一个特别的“学校和乐园”。尤其上世纪90年代,每年到工人文化宫参加活动的市民多达90万人次,每年读书借阅量达9万人次。
“哎,这不是我们当时练习的时候嘛,居然还有这张照片,看看我,姿势多标准”“这是学画画的那教室”……日前,一场名为“工人心中的歌”的主题摄影展正在金华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影展现场,人头攒动,赶来观展的人们,一张张看、一张张辨认黑白照片中每一个曾经熟悉的人,时而唏嘘感叹,时而开怀大笑,气氛非常热烈。
这场摄影展分为“金宫印象”“文化记忆”“工人力量”三部分,众多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照片,让不少“老金华”想起了自己当初在金华市工人文化宫度过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
这一次,金华市工人文化宫历时两个多月,策划发起了这个摄影展,希望用这些时间跨度近七十年的二百余张老照片,带大家一起穿越时空,聆听幸福的回声,重温童年的美好、青春的甜蜜,继而汲取奋进未来的力量。
“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很亲切,很震撼,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62岁的金华市民戴忠康看到当地媒体的报道后特意赶去看展了。
其实,不止是戴先生,还有不少上世纪80年代的“潮人”们从北京、温州等全国各地赶到金华,只为一个老金华共同的城市记忆,不少人惊喜地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的自己,也有人从老照片中,想起了童年时那段受益至今的经历。
在此展老照片中,有一张上世纪80年代由金华市工人文化宫创作舞蹈《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照片,画面中的C位演员就是陈军。
见到陈军时,她正在金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练舞,为不久后的全国秧歌比赛作准备。黑色的衣裤和舞蹈鞋,翩翩起舞的她无论神情还是举手投足,都明显看得出曾经有过的舞蹈功底。
“那时候应该18岁,刚刚在市文化宫学习舞蹈一年。”她回忆说,1985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金华市电业局(现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工作,无意间看到了金华市工人文化宫贴出的一张招舞蹈演员的招生广告。青春热血的她就叫上自己的邻居好姐妹,一起报了名。她记得很清楚,第一个学期学费100多元,还可以到单位工会报销。
一周2节课,一节课1.5~2小时,一开始只练基本功,半年后开始排成品,第一个大型作品就是照片上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最后获得了浙江省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
“从小就喜欢舞蹈,但苦于没地方学,所以有这个机会就特别珍惜。”回忆当年,陈军称市文化宫是当时金华市区最时髦的地方,有很多学习和娱乐的项目,位于四楼的排练厅则是她“梦开始的地方”。自那以后,她的生活就跟舞蹈结了缘,参加省里的群众舞蹈大赛,跟到埃及、西班牙交流演出,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在自己的单位里,从事工会工作的她也一直负责职工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文艺骨干的培养。
“那是一段特别充实的时光,很有意义,丰富了一生。”她这样评价当年在市工人文化宫学习的日子。不光是她,那张照片上的另外7个演员,也一直保持着对舞蹈的热爱,有的还在外地开了自己的舞蹈馆。看到当地媒体的报道后,陈军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们,“当时我们都还小,转眼退休了,这几十年,金华的变化翻天覆地”。
“就像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1993年出生的张格凌,目前是金华市第六中学的专职舞蹈老师。
因为小时候体质不好,妈妈想送她学舞蹈当锻炼身体。听说有个教得特别好的金革新老师在金华市工人文化宫上课,6岁的她就此开启了学舞蹈之路。
在这次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女孩子边哭边压腿的照片。张格凌说太有画面感了,虽然照片中的那个不是她,但从拍摄时间来看,她也是当时那批孩子中的其中一个。
她说:“金老师要求很高,但我是所有孩子里为数不多不哭的那个。”一是因为先天条件不错,相对来说柔韧度好,总是被老师“拎出来”作示范的那个;二是妈妈说,“痛的时候牙齿咬牢,上牙咬下牙就不痛了。”回忆起小时候的练舞场景,她咯咯笑:“牙齿咬住么嘴巴就张不开了,确实也没法咧嘴哭了。”
她说小时候的工人文化宫很像现在的少年宫,有很多学习班,她不光在那学舞蹈,还学素描和乒乓球等,但唯独舞蹈坚持得最久。
“就像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她说她小学学到五年级,随后初中、高中重新学习,最后参加艺考进入杭州师范大学舞蹈系,20多年前学舞蹈的小姑娘变成了现在的舞蹈老师,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同样喜欢舞蹈、同样想用舞蹈参加艺考的学生,“虽然后来外面的舞蹈培训机构多了,我转到了外面学习。但文化宫的那个阶段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是美好的童年回忆。”
“工人文化宫的存在,填补了我们业余生活的空白”
“哇,看这张,当年我们就是把脚架在四楼这个窗台上压腿的。”听说有这样一次影展特意从北京赶回来的孔敏华先生一眼就看到了拆迁前五一路市工人文化宫的老照片,“这是我们的摇篮呐。”作为上世纪80年代由市工人文化宫创作的舞蹈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演员之一,他对那段时光记忆深刻,“有舞蹈班、声乐班、素描班、乒乓球室和溜冰场,市工人文化宫是当时金华最时髦的地方。”
60岁的朱水根先生则一眼看到了那一组让他时刻惦念的白色雕塑的照片。那是1986年工人文化宫大楼在五一路17号建成开放时,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著名雕塑家叶庆文创作的雕塑作品。
“右手边这位‘男士’的模特就是我。”朱先生回忆,当年叶庆文教授制作雕塑时,需要三位模特现场摆个造型,就选中了舞蹈班的他和另外两位舞伴。
“之前二七社区拆迁时我还特意关注过这个雕塑的去向,后来知道它被暂时妥善安放在时代广场就放心了。”朱先生说,现在每次经过这个雕塑,都还是会想起几十年前的那段美好时光,“这个雕塑也是当时金华城的地标之一。”他说,“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单调,工人文化宫的存在填补了我们业余生活的空白,受益至今。”
在一张上世纪80年代在基层宣传演出的照片前,金华市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陈媚婵如就在昨天一般细细描述那个时代的场景:穿军装是很时髦的,还要搭配蓝色裤子和小方鞋;宣讲的阵容很强大,不光有宣讲员,还有乐队,手风琴、琵琶、吉他、二胡都有;为了增强表演的感染力,自创快板上钉红绸,可看性非常强;讲的都是大事要事实事或者是好人好事,重在鼓舞工人干劲;只要有人,哪里都是舞台,工厂农村部队街道,每次都是人山人海……说到这,她笑称“现在称这样的人是‘网红’,我们那时候叫‘街头明星’。”
作为既是主持人又是媒体同行,陈媚婵说她亲眼见证了这几十年来传播环境的变化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现在已退休的她,是金华市工人文化宫文艺轻骑兵进基层宣讲队的指导老师,“照片上这样的宣传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主流,面对面的好处是现场感更强,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样面对面的少了,但其实受众更广了,传播效果更好了。”